关于加快我市养老体系建设的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逐渐显现为影响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今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始终加强对社会养老工作的领导,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使我市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救助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快速发展,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全社会参与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养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社会养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落实尚不够到位。按照“9073”养老方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接受社会服务,7%老人需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老人需入住养老机构,当前有入住养老机构需求的老年人应该在4.5万人左右,而机构目前能提供的床位仅8000余张,供求矛盾过大。从对养老机构走访来看,新办养老机构的土地划拨缺乏相关政策,很多新建小区没有养老机构的规划用地,导致新建养老院多数采取租赁形式,无法享受政策补贴。有关部门在对养老机构的水、电、暖等征收上,没有执行政府规定的公用事业优惠政策,使养老机构的民间投入呈现试探、咨询多,落实投入少的情况,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从目前我市民办养老机构的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来看,仍远远不能满足辖区老年人及其亲属对养老机构的心理预期。在硬件建设上普遍存在场地规模小、保障设施差的问题,很多养老院的浴室、卫生设施非常简陋,没有供老年人休闲健身的场所,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不能提供辅助器材,很少或从不组织老年人开展集体活动。在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上,绝大多数是没有受过专门护理和医疗培训的普通务工人员,对失能、失智、残障老人的护理不能达到专业水平。所以目前多家民办养老院只能在低收费标准、低工资标准、低服务条件的“三低”状态下维持,只靠自身积累无力扩大规模、改善条件,进一步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3、社区养老功能未铺开。就目前来看,社区居家养老仍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首选,这就对社区养老、助老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社区只能帮助提供一般家政人员和志愿者,缺乏专业医护人员,不能保证老人居家养老的质量,还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在社区老年人文体队伍建设上,单纯依靠部分有专长且思想活跃、乐于组织工作的退休老人牵头组建,并逐步形成规模,以个人自发的形式居多,有一定偶然性,不能长期维持。在社区老年人活动的开展上,由于受到硬件场地的限制和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的制约,活动开展不规范、不深入,对老年人的吸引力逐渐减小,使得一些很好的想法不能得到实现,活动开展不起来,迫切希望能有专门人员对老年人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
二、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建设的建议
1、提高认识,制定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党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养老工作的重视力度,根据当前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养老服务需求相符合的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明确社会化养老工作的任务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作为制度保障。把养老体系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协调。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统筹规划力度。根据我市的养老结构、硬件配比和老年人的要求,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机构养老规划上,明确新建小区在居委会办公用品的规划上,配建养老日托机构和设施用房,进一步发展机构养老,尽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
2、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队伍专业化建设,搭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在大力发展志愿性养老服务的同时,加快建设和培养社区专业养老服务队伍。要完善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家庭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功能。组织市、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定期对家政服务人员开展医护技能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在有条件的社区,依托卫生服务站和老年之家等硬件场地,开展对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老人的日托服务,同时组织社区医护人员定时开展上门巡诊服务。结合辖区内老年人特点,组建老年文艺团体,并在社区配置相关岗位、配备有文娱特长的专业人员负责,组织老年人定期开展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3、大力扶持,加快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在政府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兴建手续正规、护理水平高、环境条件好的公办养老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从福彩、基金等公益事业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尽快落实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将水、电、暖的收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参照北京、天津等地经验,对租赁场地开办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补贴,同时适当提高床位补贴。劳动就业部门开展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逐步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进行认证,实施持证上岗。同时对从业者制定优惠政策,给予一定政府补贴,鼓励和吸引更多“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低保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该提案被市政协定位一号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