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至宝一生读 德是良田万世耕
李春景,河北瓦特斯阀门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家庄民建会员,市政协委员,河北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评茶员,河北福建总商会理事
一壶香茗,一架藏书,一墙书画,一首古曲,一人站在长案前,毛笔饱蘸香墨,屏神凝息,瞬时抖腕挥毫:“茶能醉人何须酒,书亦香我无须花”,一条长幅呈现眼前。
他,典型的南方人,温婉中透着儒雅,傲气中带着自谦,一面之交你绝不可能将他与一名商人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的言谈举止透着儒雅。但是,他却是一地地道道的商人、一个企业家。他,就是河北瓦特斯阀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景。
童年记忆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李总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出生在福建一个贫穷落后、而且偏僻的山村。父亲因常年重体力劳动,而又没有充足的食物,缺少营养,体力严重透支,积劳成疾,没钱医治,在李总年仅一岁多时,不幸去世了,从此李总只有和奶奶、妈妈相依为命。
在李总出世的前二年,家乡曾发了一场洪水,将李家的房屋冲倒,因没钱重建,只能暂住一个公共场地,妈妈就是在这里生下了李总,生产的那天妈妈还上山劈柴。那样的岁月里,能吃饱都是一件非常艰难之事,更何谈补胎、做月子,所以,李总出世后体质一直很差,只是因为有奶奶和妈妈的精心呵护,才得以成人。
生活本就艰难,没有了父亲,家中困苦可想而知。夏天的日子还好说,可到了冬天就更难熬了。冬季来临前,妈妈就会坐在煤油灯旁,用稻草编成厚厚的草席铺在床上,然而盖的却仍是那条又簿又硬的被子,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要想睡一夜暖和的觉只能梦里寻找!家乡的初春,寒气迫人,气候潮湿,无论手脚伸到哪里都是冰凉无比。临睡前妈妈经常会对李总说:“我们背靠背睡觉,这样可以暖和些。”这样的一幕永远定格在李总的脑海里,无法挥去。
尽管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妈妈也想尽办法让李总去上学。八岁的李总和其它的同龄孩子一样上了小学,可是那时的中国还处在十年动乱之中,“知识无用”、“白卷英雄”、“批林批孔”充斥校园,教师无法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学生学不到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再加奶奶、母亲年迈体衰、体弱多病,年仅13岁就不得不离开了校园,开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帮助母亲减轻家庭的负担。然而,童年的磨难并没有打垮他的意志,相反却成为他成长的动力。
磨砺成长
“白手起家”用于描绘出身不好、又一无所有的李春景来说,那是最恰当不过的。离开校园,李春景做过学徒、做过民工,身无分文,跟随兄长和亲戚闯荡江湖,开创事业。对于一个既无家底、又无靠山,还没有多少知识的年轻人,想就此干出一番事业谈何容易。
李春景先是在北京打拼,几番历练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资金。此时,埋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人的无尽思念,使他打起行装回到家乡,准备在老家开展一番事业。
在京时,李总就已经看好了一项事业,他把它视为一个机会——自酿啤酒。自酿啤酒不需要大量投资,也不需要多大的场地,只要一间房屋便可酿造出新鲜、美味的啤酒。李总雄心勃勃、信心百倍,想着大干一场成就自己的事业。饭店建成了,啤酒也酿制出来了,然而,饭店业最需要的人气却并没有相随而至。因为李总常年在外地,短暂的时间里还没能聚起大量的人脉和关系,饭店的经营始终不景气,甚而冷清倒闭。倾尽所有开的饭店,经营惨淡门可罗雀,一年来东借西凑投下的几十万元人民币,到如今颗粒无收。
由于经验不足,李总所有的投资、甚至借下的债务都血本无归,一下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怎么办?家人的生计、朋友的血汗钱像大山一样压在李总的身上。
但是,家乡的小调总在耳边响起“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不服输的性格、不怕苦的精神、敢于闯的信念,使李春景变得坚强、自信。他想起有人曾讲起的一句话:上帝把门关上的时候,会把窗户打开的。一个人只要还能思考,还有梦想,人生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有决心和信心,梦想就能实现。
在得到家人的支持、朋友的理解后,李总重整旗鼓,再次打起精神。他的经商之路也开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现在已经是华北地区瓦特斯阀门的总代理。
提升自我
一路走来,无论打工、生活有多么艰辛,李总从来没有放弃自幼就有的一个梦想:练好字、写好字。幼年时就爱上书法的他,因为家贫,没有钱买墨水和纸张。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经济条件有所改善,李总开始更加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白天出去搞业务,晚上读书练字。他从临摹唐楷开始,然后是汉隶、二王……还专程赶往西安碑林观摩。但是,写字与书法是既相联系又区别极大的两个概念。为了练好字,常常是一个点或是一笔横,就不知写了多少张报纸、用了多少墨汁、磨秃了多少毛笔。不知不觉间竟然天已蒙蒙亮,赶紧抓紧时间眯一小会,天一大亮就又开始了生意的忙碌。一日一日、一年一年,乐此不疲、乐在其中。渐渐地写出了模样、写出了感觉。在形似的基础上再求神似,慢慢地似乎写出了个人的书法风格。继而隶书、又行书……
每有闲暇,李总还会到中国美术馆观看展览,但最常去的还要数琉璃厂了。买些文房四宝、字帖,观赏一些名人字画,偶尔也去潘家园看看那些以假乱真的赝品和古董,从中淘取真品。在北京没几年,许多商家店铺招牌写的什么字体,由谁书写的,就都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如:“卢沟晓月”出自乾隆帝御笔,“六必居”出自明朝奸臣严蒿之手;闻名于世的“东来顺”火锅,出自书法家陈叔亮;“西单百货”由董必武书写,“前门大碗茶”由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名……
通过练字和学习书法知识,李总提高了自己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认识。为进一步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知识,他报名就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第二分校,李总极其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无论多忙都要挤出时间聆听老师当面授课,甚至因此有幸结识了几位著名的书画大师。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李总还取得一点微小成绩——1990年8月加入中国书画爱好者联谊会,1991年还获得“北京首届高等院校书法大赛”三等奖,1992年被吸收为北京硬笔书法学会会员,还是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做一个书法家的前提必须是字要写得好,但艺术源于生活,书外功夫也少不了,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除了读书、写字外,李总的愿望是走遍祖国的名胜大山。李总喜欢登山喜欢远足,喜欢眼在天堂、腿在地狱的感觉。登山是辛苦的,但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毅力。登山的过程就是人的意志经受磨练的过程,只有在征服山峦脚踏顶峰时,才会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才会让心情得到释放,身心也会因此而得到洗礼净化。
美丽的山川、秀美的景色,每每都有将其永远保留下来的念头。于是,李总开始学习摄影。当然,不是每个玩摄影的都能成为“家”。“摄影与拍照”如同“书法与写字”一样,有一个质的差异,而这个差异往往决定了人一生的艺术追求能否取得成功。
拿起相机,内心会有一种冲动和激情。初级摄影发烧友是对器材发烧,中级发烧友头脑发热的是题材,高级发烧友愁的是思想。好的相片是活的,有弦外之音,越品越有味,能打动作者自己,能打动观者,观者不单是被相片的构图、色彩、角度、光线、表现手法等所吸引,看过之后会若有所思或感觉意味深长,有所触动,甚至是震撼。
行走山川,摄影无数,李总的许多照片被多家媒体刊物所刊出,并且成为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一个人生活在繁华似锦的社会里,难免会沾染很多的杂质和淤泥。尤其是作为一个商人,为了生意、为了生计,吃、喝、赌、毒都是常事。然而,李总商海经营几十年,甚至还没有学会喝酒,其他一切不良嗜好更是从不接触,而是把他人用于娱乐、应酬的时光,全部投入于读书、习字之中,全部用于行走在俊山秀水间。
似乎正是山的气魄、山的雄壮,给予了李总忠贞坚毅、承受忍耐、善待珍惜;使得他,为友忠诚,为人厚道,践守承诺,恪守商德,讲究信誉。
责任感恩
李总除了经营自己的事业外,还担任着民建石家庄市机关二支部的副主委、河北省福建总商会理事、国家级评茶员、石家庄市政协委员和裕华区政协委员。
“政协委员是反映民意和民心的通道,就个人而言,政协委员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但担负的责任却是无限的。当选政协委员,在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也感到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与李总交谈,总是能感觉到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虽然身兼数职,但是他总是主动协调好本职工作与政协工作的关系,把政协工作放在各项工作之首,积极参加政协的每一项活动。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只有切实履行好委员职责,才不辜负委员这个称号。”他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真正反映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李总在每年两会之前都要抽时间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细致筛选,确定提案内容。为此,李总经常下企业、去社区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通过政协会议发言、对话、提案等多种形式,客观反应社区民意。力求实实在在做好工作,踏踏实实做出成效,确保参政议政更符合实际,问题反映得更准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有前瞻性和可行性。
作为一个小有成就的企业家,李春景明白,成功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同样需要社会和人民的支持。所以作为企业家,他知道如何回馈社会,帮助社会。
李总常说,瓦特斯阀门有限公司的成功,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他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政策以及社会各方的支持,他更感同身受生活艰辛和创业不易。因而在小有成就之后,他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安置下岗职工、社会待业人员就业,还常常做一些慈善救助。
随着事业的蓬勃发展,李总更加热心倾注于公益事业,用一颗赤子之心投身于公益活动,这成了工作带给他快乐之外的另一种乐趣。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一做就是多年。李总积极响应中共市委、市政府和民建市委“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号召,积极参与爱心捐助事业和抗震救灾活动。为希望工程捐赠;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向云南干旱灾民捐助……据不完全统计,李总为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累计近10万元。由此,李总荣获石家庄市民建优秀会员等荣誉称号。
这就是作为企业家的李春景,他爱书法、爱远足,更爱读书。每日,闲来静坐窗前,一杯香茗,一本名著。不论是读历史的厚重还是生活的轻松,生命的苦难还是自然的感悟,一首诗还是一个故事,当他的视线与文字相遇时,身心放松。因为真心,没有所谓的深刻浅薄、智慧愚钝。抛却了世俗的虚伪,生命充实,快乐。于是,总爱幻想坐拥书城的感觉。索性用他的画笔描绘幸福的未来:一个绝美的室外桃园,梧桐飘飞,满地金黄。一切爱书的人,可以在此读书品茗,谈书及书里书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