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议政调研>>正文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孟文秀  日期:2013-08-05  

 

    中小学时期是儿童青少年体格与智力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安全的食品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确保学校食品安全更是每个食品监管人员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随着生源的增加和学校的优化整合,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仅以石家庄为例,目前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3087所,在校学生、幼儿170.8万人。学校(幼儿园)内几乎都有食堂、有近千家食品店,学生几乎都是在学校食堂、食品店就餐或购买食品,随着学校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学生食堂在给学生就餐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食品安全现状:

卫生部2011年的食物中毒事件通报中显示:2011年共报告学生食物中毒事件30起,中毒1901人,死亡1人。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15.87%和22.84%。其中25起发生于学校集体食堂,中毒1682人,无死亡。2012年第二季度全国学校共发生食物中毒15起,中毒1383人,死亡2人。其中9起发生于学校集体食堂,1061人中毒,无死亡。与2011年同期相比,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增加5起,中毒人数增加728人,死亡人数增加2人。可见学校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所以,加强学校食品安全亟不可待。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食堂建设布局不合理、硬件设备不足。调研中发现,与前几年相比,大部分学校的学生人数都有明显的增加,造成了食堂面积不足。有一些食堂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储存、清洗和加工区划分不合理,特别是农村的学校食堂,是在旧食堂的基础上改建,很难达到合理的内部布局,且未设立独立的食品操作间和加工间等。有的食堂仍然采用开水高温消毒,未配备消毒保洁和冷藏设施,对清洗后餐具无任何保洁措施,食品安全保障系数不高。

2、食堂食品采购不规范。食品采购环节对食品安全工作很重要,原材料的质量好坏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目前,有些县(市)学校食堂基本没有配备固定的采购员,在采购时也没有做到定点采购、索证索票,特别是农村,在采购时普遍没有索取食品的有效证件;同时,食品采购员能力也有限,只能凭经验来判断食品质量的好坏,如大米的质量、肉类的新鲜,但农药的残留状况就无法辨别了。

3、食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食堂从业人员几乎都是从社会上聘请的临时工,大多是下岗工人且年龄偏大,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素质差和流动性大,体现在缺乏法律意识、不注意个人卫生及业务水,还有的没有领到健康证就开始上岗了。目前食堂从业人员接受的培训主要是学校组织的基本卫生知识培训,如“上班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工作前洗手”等卫生常识。

4、食堂管理不完善。学校基本没有配备专业的食品指导师,最多是有一位校医。食堂经营者缺乏法律意识和管理经验,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对食堂的具体经营环节不了解,管理水平不高,无营养观念,不能合理搭配学生膳食,造成饭菜质量差、品种少、缺乏营养。

5、食品店问题较多。食品店普遍面积都较小,很多食品都着地存放,温湿度基本没有调控设施;购进物品杂、乱,有的食品虽然很便宜,但包装存在不规范、不清楚的现象,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地址、保质期等;采购没有索取有效证件,也没有及时登记台帐;近效期的食品,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也没有信息公示;有的还加工制作奶茶、热狗等现制食品,布局不符合卫生要求,现制食品合格率较低。

6、学校门口及周边地区有很多的食品流动摊点。这些食品流动摊点基本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食品加工制作都在马路边,卫生很差,安全隐患较多,是学校食品安全保障的一个难点。

二、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1、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的增加,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基层学校的后勤服务特别是在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经费却相当的少,基础设施差、人员不配套、管理不规范和采取承包或后勤社会化等形式,完全依靠社会力量办食堂、食品店的情况在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存在,甚至某些学校的食堂、食品店也几乎都是采取承包方式经营的。

2、学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强。有的学校没有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自身对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不能做到有效监控。不直接参与食堂的管理和干预业主的经营,导致管理不落实,监督不到位。

3、承包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一般的承包者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卫生意识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因为学校食堂、食品店承包费用较高,承包者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不愿意投资添置卫生设备,制作上也偷工减料,没有责任意识。

4、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学校领导、食堂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必须遵守的法规和应具备的基本卫生要求不太清楚;师生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只要食品包装好看、味道好,就觉得是好吃的。校医一般只是负责学校学生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对食堂、食品店的食品安全工作监督指导极为有限,导致学校食品不安全状况得不到及时纠正。

三、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加强学校饮食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有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要改善学校食堂管理、食质量、保证学校食品安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责任,强化监管。要树立学校主要负责人是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要把学生食品安全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和完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责任明确、过程透明、群众监督的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有关部门应树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将学校食品安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系统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完善食堂的各种硬件设施建设,确保食堂的功能齐备、设施完善。

2、健全机制,完善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特别是要建立与制度相对应的各项考核、奖惩细则,确保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的实效。应指定专人认真参与管理,特别是在采购、储存、加工、制作等环节必须按工艺流程管理到位,避免食品的交叉污染、腐败变质,防止食品中毒。对于一些尚无标识食品和散装食品应在固定业主处购买,签订质量保证协议,种养殖基地订购蔬菜、水果、肉类等重点食品,坚持索票索证,确保可溯源。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配备膳食营养师,正确指导饮食的合理配制,保证学生成长发育的需要。

3、推行诚信建设,提高食品行业经营者自律意识。为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在学校食堂大力推行五常法、量化分级管理、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食品店开展创建放心店活动,实行食品连锁配送。通过诚信建设,督促企业重视信用,建立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信用的警示和惩戒作用,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

4、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应急处理能力。

为了确保学校食品安全,提高师生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应急演练必不可少。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师生就能迅速应对,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5、创新宣传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出现早熟、肥胖、厌食、营养不良等一些常见病现象,要真正的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就要从学生时代开始抓起。一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学校和监管部门要通过板报、讲座、开课、广播、挂图、征文、征图等多种宣传形式,培养师生和家长卫生、科学、健康、安全的膳食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学校饮食安全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对学校食品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学校要建立健全食品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完善培训计划,采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法,在每学期开学之初,联合有关部门对从业人员从软硬件要求到食品采购、验收、加工、操作、出售等全过程进行培训,对培训不合格人员要做到不准其上岗,从源头上提高学校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6、部门密切配合,着重整治难点。学校周遍的摊贩均为小本经营,有着分散、流动性大、从业人员组成复杂、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的特点,监管部门要密切配合,着重整治难点。要制定具体有效的食品安全巡查制度,成立相关组织,坚持固定时段、固定地点对学校周边地区食品摊点进行清理整治,常抓不懈,坚决取缔无证加工食品行为,有效净化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市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