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同创新
推动我市建设创新型省会的建议
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其他沿海城市市相比具有较大劣势。从目前石家庄的科技创新环境来看,石家庄最大的创新比较劣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科技投入低、科技产出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才能使石家庄的科技创新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一个档次。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石家庄是全国唯一没有211大学的省会城市。虽然拥有一些不错的军工科研院所,但是由于这些机构往往需要承担国家专项任且通常没有人才培养能力,因此很难直接拉动我市经济创新能力。
因此,建议对位于我市的省属高校予以政策性倾斜,同时要求这些高校必须拿出一部分科研力量专门用来发展我市科研创新能力,否则将影响这些优惠的持续性。其次,建立石家庄市人才专项计划,重点选拔一批本市高校的具有优秀能力的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本科生签订人才留用协议,他们毕业之后必须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再次,发挥我市毗邻京津的优势,重点引进北京天津的一批高技术人才,通过指导、交流、培训等方式发挥他们对我市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最后,必须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对于本市经济的拉动能力进行绩效考核,防止出现为了科研而科研,不注重实效的浮躁的科研风气。
二、加强改善我市科研创新软环境的各项举措
石家庄是一个国有工业占较大比重、经济效益却不十分理想的城市;是一个第三产业不十分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于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是一个城市建设资金相对匮乏、人才存在潜在流失的城市。同时我市财力是有限的,那么如何提高我市的创新能力呢?只有从改善我市的创新软环境处入手。首先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视,积极创造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氛围。其次要建立完善相关的科技创新法制环境,大力加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再次要加强对市民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市民的科技文化素养。最后一定要注重对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从而提升科技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城市的创新能力营造联动的、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从而提升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
三、加强多元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工作
目前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还较低,产学研之间缺乏自主合作、市场化推进的协作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品牌工程,促进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行政界限和行业界限,进一步引导科技成果的异地转化、吸收和创新。
首先应取消行业、区域和制度的阻隔,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构。其次加强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协同创新。最后要加强科技创新机构面向不同的行业,开展与时俱进的核心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从而提高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的领域和深度,推动各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引导促进大中小民营企业的产业升级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用好用活市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专项资金,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创新、国内外经济合作等专项服务。同时,要吸引外地民营科技企业到石家庄创业。二是继续扶优扶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扩大经营规模,力争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扶强做大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辐射整个行业,吸引中小企业配套发展,催生企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五、加强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的支持力度
石家庄高新产业园区获批后,我市虽然在技术引进上工作有所进展,但是明显消化不够。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着力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引,将其用于新产品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和捉高经济效益方面。
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引进国外和国内的先进技术和我们自身对这些技术的改善研发同样重视,特别是要把推进清洁生产引进控制污染的新技术、新设备与传统产业的新产品开发结合在一起,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开发出产业发展的拳头产品,使引进技术的一次投入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效益。二是必须合理组合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不同功能,达到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重大引进项目必须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加,并在引进之初就制定消化吸收的科研攻关计划、资金保障计划和科研力量组织计划,政府应给以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对已经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不能仅满足一于模仿性质的国产化,应以市场为导向,有选择地组织重大产品技术的再创新,否则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对外来技术的依赖。三是建立政府推动“二次创新”的新机制。以产业为基本运行层面,更多地关注成套技术、产业层面的重大技术和当前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指导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根据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科技创新目标与推进方式。通过“二次创新”的技术扩散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间的传递和滚动,以求得“核聚变意义”上的总体创新效益。
六、疏通对企业创新的金融融资渠道
目前困扰我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科技产业研发与创新的另外一个核心症结就是资金融通问题。建议,可以在控制一定贷款风险的基础上,适当放松对企业的放贷标准,同时制定个性化、人性化的信贷制度。可以鼓励民营个体金融公司积极加入到中小企业创新信贷产业中来,吸引多元资本流入到支持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事业中来,以达到“利益均沾,风险共负”的良好经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