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新城镇化 保护农民权益是根本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要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化质量,强调适度和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其目标指向应是“适度的城镇化增速”、“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一、新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城镇化和市民化齐头并进,会形成巨大的内部需求,从而成为中国经济重要引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途径,城镇化将成为未来改革的重要红利,也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优化了城乡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更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1.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
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将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农用机器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设计规划、咨询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需求。以上产业都将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相关效应明显,其发展能够扩大投资需求。由此引发的投资可以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极大地缓解冶金、建材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另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道路交通、供排水、文化娱乐、居民区、工业区、医院、学校、养老、健康、双气、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管网、垃圾和污染物处理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为满足城市人口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为现代消费品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所准备的基础条件。据测算,河北省2011年城镇化率为45.6%,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如果河北省要达到世界城镇化的平均发展水平(一般在70%以上),就可以带动161万亿的投资。
2.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2011年河北省人口统计为7186万,如果河北省要达到世界城镇化的平均发展水平(一般在70%以上),农村将有1753万左右人口陆续走向城镇生活,还需再增加584万套房子。据专家测算,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倍到3倍,最终拉动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各种累积效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源已为其他国家所证明。而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必然会刺激这些新市民在住房、汽车、家电、家具、建材装修装饰、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商业零售、餐饮等方面的消费需求。由于这些消费需求是综合的,而且是持续的,不断升级换代的,因此,一个小城镇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的不断培育和诞生的过程。
3.新型城镇化发展将极大推动现代服务产业发展
新城镇化建设必然带动实现经济的服务化,信息网络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
新城镇化建设必然带来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前所未有发展机遇,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测算,目前河北省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在2010~2020年每年增加约19.7亿元。同时,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求的老年人数1:10的比例计算,到“十二五”末,河北省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直接新增养老服务就业岗位27万个,到2020年将达到38万个。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的建设成本约为6万元,则意味着我省目前仅养老床位建设就有80亿~186亿的市场空间,加上医疗机构、康复设施、培训机构等附带基础设施等,养老机构建设投资的市场空间超过212亿。
4新城镇化必然带来农业脱胎换骨的变化。新城镇化建设必然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从而带动农业生产机器、育种、灌溉、管理、收割、流通运输工具的现代化、自动化,带来现代农业的高科技技术、信息技术和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二、新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农产品价格没有完全放开,农民种地效益低;第二,农业生产的补贴太低;第三,农业没有现代化,只承包没有联产,没有纳入现代产业体系;第四,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第五,农村医疗与社会保险缺乏;第六,耕地没有市场化,农民没有定价权和支配权;第七,土地财政阴魂不散;第八,把城镇化理解为房地产化,只要地不要人;第九,新城镇化异化为贪大求洋、千城一面的大城市病;第十,违背农民意愿,强行征地拆迁。
三、新城镇化需要坚持的原则
1新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耕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要给予农民多项合理补贴,宁愿国家亏,也要农民种地赚钱,目的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我们千万要牢记,我国仍然是第一大豆进口国,第二大米和小麦进口国,这对13.5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很危险的!
2新城镇化不应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努力发展低能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按照城市标准,对垃圾、污水、噪音等废物、废气、废水进行达标处理和控制,对雨水雪水进行回收利用,对土地板结、沙化、塑料薄膜、农药残留等问题进行科学改进,建设集约智能、绿树成荫、绿色低碳、菜果飘香、蓝天白云、空气新鲜的新型城镇。
3新城镇化不能牺牲农民就业和未来生存为代价,防止农民被边缘化,完善农民医疗、养老保险和失业救济制度。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社会保障领域前景广阔。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一直相对不足。在农村地区,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以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建立起来。可见,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仍有许多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目前的社会保障现状与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4新城镇化不能牺牲农村教育、古迹、文化为代价。新城镇化使部分农民离开故土,其族脉根源、文化习俗和文物古迹都受到影响。我们问卷调查发现风俗习惯、家族活动、古迹拆迁、文化继承这四种影响分别占29.8%、20.2%、10.6%、30.9%。新城镇化对风俗习惯和文化继承的影响最大,因此必须保护农村原有的文化特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有灵活多样的建设方案。
四、新城镇化的建议
1新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应该因地制宜,实现多元化筹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应该由国家和各级政府出资,各级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应该由城市转向农村,实现城市与农村统筹、共享和衔接,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中的就业平等权、城市居住权和市民的基本权利。现代服务业投资应该进入社会民间资本,各类央企和国有资本企业率先垂范,各尽社会责任,医疗、教育、银行、保险、通信、邮政、公交等必须在新城镇建立和完善起来,合并实施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实行全国漫游,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全覆盖,为广大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奠定坚实基础。农民自有资金和土地收益应该解决自己失地后的生存问题,在养老、生存和发展之间合理分配。三农科研经费由科研院所为主转向以企业创新为主,注重科技项目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2改变现存户籍制度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实现全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统一管理,根据全国平均收入,设立“一账通”,走到哪里都可以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险、住房、养老、教育、就业等权益,有效避免了国家请客,地方政府买单等不情愿的根源。
3大幅提高农村土地补偿标准,允许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纳入国家资本体系。农民能够自由流转承包土地,农民可以以户或村或镇为单位,组建新型农庄,按照土地面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在农业现代化、机械化、集约化后,不仅可以降低经营成本,还可以扩大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养殖业、休闲旅游业,实现真正联产。推动城镇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知识域方向发展,造就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兴产业集群城镇。
4. 打破目前城镇化的征地土地垄断,坚决抑制城乡房价,尽快出台房产税。
目前的城镇化征地垄断带来太大的社会问题,应该破除,实行同地地权同利,让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也能够真正入市。除了非征不可的道路、学校等纯粹公益性用地外,其他的非农建设农地都可以让农民成为交易的主体,让企业通过租地的形式从农民处获得,让农民成为地主。商业用地要按市场价由农民与开发商共同解决。另外一个工具是房产税。美国的房价比北京上海低多了,因为美国人买第一套房费税很少,但如果买第二套、第三套房等,每年则要交数量庞大的各种房产税,让你养不起。征收房产税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都交税,而是要让囤房的人因囤不起房而把房子吐出来,让没有房的人有房可买。一定要用市场机制让普通百姓用自己3~5年的收入能够买得起房。当城市地租和房价不断上涨,脱离经济发展水平之后,对城镇化有明显的反向抑制作用。虚高的房价对潜在进入人口形成壁垒、对企业利润形成挤出、对资本聚集速度形成掣肘,增加城镇化成本,甚至形成人口和资本流出的逆城镇化。过高的房价也严重影响了“原住民”的正常生活,对城镇化率提高形成反作用。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完善地产调控,挤出目前的地产泡沫,对高房价继续予以纠偏。未来调控需重点从土地市场入手。一是把土地产出率、公用设施建设投资、土地出让金补偿农民比例等指标加入对地方的考核中;二是各地重大建设规划须充分征询民意,更重要的是把项目推向市场,以市场为主导而不是政府为主导来解决资金配套问题;三是继续改革土地出让制度,推行高价地跟踪和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