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家庄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建议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是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国家面向全局、面向未来、面向全球而制定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充分发挥北京、天津的创新引领作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东部率先发展,打造世界性大城市圈和经济圈,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借助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石家庄市需要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一、融入首都经济圈为石家庄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带来了战略机遇
发展创新型经济对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型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建立创新型城市,以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石家庄市是首都经济圈中的一个特大城市,是唯一环绕首都并与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资源诸方面密切相关的河北省会城市,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首都经济圈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是河北特别是冀中南地区发展领跑城市,是全国性的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分拨中心、重要商埠和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是科技创新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随着融入首都经济圈,石家庄市与京津一小时都市圈正在形成,在借助京津人才优势,接受京津知识空间扩散,充分利用京津成熟技术、促进科研成果在石家庄转化和接受京津产业辐射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将为石家庄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带来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二、石家庄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是科技资源相对密集优势。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企业众多,是全省科技资源配置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第十三研究所、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中国地质院环境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北方设计研究院、中钢集团工程设计研究院石家庄设计院、煤炭工业石家庄设计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等40余家各类研究设计机构,构成了行业覆盖面广、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设计服务平台体系。目前石家庄市拥有3个国家级、69个省级、4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37个省级、3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
二是鲜明的产业特色优势。生物医药产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家首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是国内首座符合欧洲GMP标准、规模最大、硬件水平最高、唯一拥有细胞培养和细菌发酵两大技术的基因工程药品产业化基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抗生素、半和抗和维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软胶囊、中药颗粒剂、兽药产业化基地,也是全国生物医药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到2010年,石家庄医药工业已经形成500家各类医药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聚集了华北制药集团、石家庄制药集团、神威药业有限公司、以岭药业、四药有限公司等一批历史较悠久的知名医药企业,以及爱尔海泰、常山生化、兴柏、九派、柏奇等一批快速成长的医药企业。培育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5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制药集团。“十一五”以来,石家庄市相继组织实施了一批生物医药业发展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势。石家庄市高新区近几年保持了年均28%以上的增长速度,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支柱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以龙头医药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占据高端、扩展领域、集群发展”的路子,40%的工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增强。
三、加快石家庄市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对策
(一)集聚创新人才
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首都经济圈、国内外高管人才。实施优秀海外学子创业计划、高端智力柔性引进计划、紧缺专业人才招聘工程等,大力引进服务我市科学发展的各类人才。实施“人才家园”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产业发展,打造国际化“人才港”,建立高新技术人才聚集区。重点推进“巨人计划”,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政府支持为引导,培养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推进“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基地建设,吸引和留住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我市创业。开展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全省“技能大师”培养工程、“企业家培育工程”,形成一批支撑我市创新发展型的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骨干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加大从北京引进高端要素力度。充分利用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国1/3、两院院士占全国一半多(中科院院士占全国的56%,工程院院士占全国的52%)的优势资源,推行灵活用人机制,实现人才为我所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一方面引进北京的人才和技术,对急需解决的科技课题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利用科技开发基础优势,打造中试基地和科研转化基地。加强与北京高等院校、文化教育机构合作与对接,建立北京高校、文化机构在石家庄的分校或分支机构,扩大实体规模,提升教育层次,更多培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创业人才。
(二)搭建创新平台
科学规划高端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提高科技对高端产业的支撑发展能力。对各类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基地产业科学定位,探索创新型园区的发展模式,形成鲜明的园区特色,整合和集聚更多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园区功能,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加强园区企业配套,按产业链进行招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园区产业聚集能力。
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创业中心、国家认定的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重点实验室等高度聚集,以及拥有国家级大学工业园、国家级现代特色中药产业集群、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产学研创新合作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以企业科技加速器和孵化器推进,提升开发区内企业的产业档次和水平,使之成为首都经济圈内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2.高端医药产业园
充分发挥生物制药产业优势,依托河北医科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华药集团、石药集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药企业,围绕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开发国际领先的生物制药、试剂、疫苗、基因治疗科研项目,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创新产品。
3.现代特色中药产业园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依托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家化,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加快中成药的生产开发与技术升级,打造一批名优中成药品牌。
4.通信和微电子产业园
充分发挥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研究所、13研究所、河北软件产业园等,打造数字通信产业链、电力、电子器件设备产业链、现代显示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集群,成为河北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业的龙头区域。
(三)培育创新企业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制定完善企业扶优扶强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高新区建设一批承接孵化毕业企业的“科技企业加速器”,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实施“小巨人企业成长计划”,满足成长型科技企业对创新、投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建立高成长型企业的快速发展通道,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在科技创业园区内建设高水平国际孵化器和留学生创业园,面向全球吸引创业者;增强孵化器的专业化服务能力,重点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动漫等领域发展专业孵化平台,扩建软件专业孵化器;加强对企业创建前段的扶持和培育,推进形成“科技孵化+创业投资”、“共性平台+创新网络”等新型孵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