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提案解读>>正文

创新工业设计和应用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赵勇强  日期:2012-03-14  

 

工业设计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如何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以及本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依靠自主研发设计、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如何创新、设计、科技如何走向实体经济,走向国际?中小企业发展如何借助创新、设计、科技来成功实现转型飞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形成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平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关系到我市在“十二五”发展期间生存壮大的问题,是未来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工业设计是工业发展的翅膀,是工业新产品开发的创新灵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在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把品牌、品味、品质三位一体综合创造,才能实现附加值。在产品中加入人性化、神圣化的东西,才能改变价值。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更大挑战,品牌战略、产品创新、设计创新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利器,设计所成就的价值是企业品牌和产品最显性的价值,优秀的设计已经成为企业成功乃至产业革命的必经之路。工业设计不仅属于产业,还属于社会文化:它体现了科学与企业是发展工业设计的主体,同时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温家宝总理亲笔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多处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的发展。

当前,我市经济正处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应用技术创新与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我市的创新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应用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高水平的专门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政策支持、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亟待加强等。同时,随着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始进入了生产制造高成本、对外贸易高壁垒、国际市场高萎缩的尴尬时期,靠初级加工卖产品、靠廉价用工赚大钱、靠常规通商搞外贸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路该怎么走?这也是企业发展中的困惑,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因素。

我市的工业缺少品牌,缺少高端,缺少自主的知识产权,缺少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只有低端向高端延伸,国内向国际进军,做产品向做品牌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带动我市工业沿着稳定、繁荣、长久不衰的良性轨道发展。为加快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使优势产业更好地为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纳入发展战略布局,通过科技创新、全民创业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接轨资本市场,实现发展。 

建议:

一、重构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及时研究并出台解决我省科技成果转化难、中小企业发展难的政策和措施,健全科技成果评选评价制度,落实有利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的制度,完善服务体系。

二、把工业设计的眼光和意识与世界先进的文化文明接轨,避免闭门造车。和京津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联合,广泛吸收体制外科技创新型人才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优势开发项目、优势创新技术、优势创新成果,给予重点支持,重点发展,优先开发。

三、建立省级工业化设计园地,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新,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精选一批高科技创新成果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使民营企业更多的参与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和产品链,加大重大工业项目的宣传力度,搭建服务和信息平台,加强与各民营企业的联系,创造条件使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工业项目建设。

四、选择科技含量高、产业模式基本形成、团队优秀、产品市场潜力大、财务预期收益好的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进行重点孵化扶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重点投入,积极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 

五、政府首先要真正认识设计和设计创新的重要性,大力支持设计行业,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给予重视、增加投入,多开展工业设计展示活动,对于设计优良的产品给予优惠,激励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创新上下功夫。

六、真正把工业设计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投资。继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优势产业和优势工业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产品和项目,要集中使用资金,给予重点扶持。

 要保持和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然要求我市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具备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应对挑战和机遇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要不断接受培训和再学习,引导民营企业家逐步摆脱、消除小农意识的束缚和影响。积极探索现代管理制度与家族式企业的最佳结合点,促进投资主体与经营主体的分离,创新组织和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为我市的经济转型更好的服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