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议政调研>>正文

推进我市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作者:武义青  日期:2012-03-14  

 

作为农业大市和文化资源大市,休闲农业和文化产业是我市亟待发展的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解决目前存在的大资源与小产业的矛盾,亟需从技术、组织、政策等层面推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石家庄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我市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相互割裂,竞争力较弱

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具有资源多样化优势、距京津较近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优势,在全国起步较早,目前已初具规模。但总体看来,我市休闲农业尚处在低层次的开发、经营水平上,存在重模仿、轻研发,形式单一、缺乏特色等突出问题。若不尽快提升文化内涵,在内蒙、山西、山东、河南等周边省份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我市农业旅游客源有可能不断流失,陷入被动局面。问题表现在:

一是注重表层开发,缺乏主题创意和文化特色。现有休闲景点大多从一般性的菜园、果园转型而来,旅游规划和开发水平较低。基础建设方面普遍存在农舍铺瓷砖、路面水泥化、建筑现代化等倾向,忽略甚至破坏了农村原生态的景观资源和文化传统。在旅游项目的设计开发上,存在形式单一雷同、盲目跟风的突出问题。休闲农业内容大多停留在观光、采摘等活动,旅游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没有充分体现,在开业初期尚能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但重游率极低,长期发展堪忧。

二是缺乏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

三是宣传手段落后。我市休闲农业项目普遍规模较小,都是“守店待客”,缺乏宣传意识和整体规划,至今没有建立起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网站,尚未建成统一、高效、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库,网络促销水平滞后于全国。

与此同时,石家庄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不少,但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如至今保存较好的古村落--井陉的于家石头村等。然而,至今没有一个像江苏周庄、山西后沟村那样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古村落。民间文化艺术缺乏有效保护,发掘有限,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呈两极分化状态。

二、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看,休闲农业价值链中延伸出来的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如文化资源的策划、研发、组合、设计,产品的宣传、营销等,完全可以外包给广告、文艺团组、电视台等文化企业。通过业务组织的融合,培育出农业观赏、农事体验、娱乐休闲、疗养度假等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服务形式,实现对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若能实现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将会催生数量可观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增长方式,为两大产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前景。

例如,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旅游商品,实现农产品艺术化,不仅可以为我市独具特色民间艺术提供振兴的契机,又可以提高休闲农业的附加值,为农业的现代化开辟新途径,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主题差异化、内容特色化。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增速喜人,但产业规模尚小,整体竞争力较弱。在与休闲农业嫁接之后,有助于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也将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为休闲农业的素质提升、转型升级带来新契机。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增强乡村社会的精神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市观光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应建立有效的政策引导体系和规范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宏观规划和引导。应组织专家对全市休闲农业和文化创意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和科学评估,对产业融合的前景作出前瞻性、科学性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创意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予以安排。休闲农业发展要与农村环境整治、自然村落改造、农业现代化建设等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比如,及时增设或调整乡村旅游服务区的交通线路安排,设置交通指引标志。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避免对乡村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过度使用,通过地方性政府规章等形式保护古村落。

二是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观光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为此,应以大农业、大旅游、大文化产业为导向,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规划。就后备人才而言,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在高等院校增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并由农业厅与省内相关院校签订定向培养计划,同时,从农村青少年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相关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学习,解决高素质农业旅游人才的需求问题。在现有人才培养方面,鼓励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督促休闲农业企业依法进行继续教育投资,提高从业者在旅游文化、接待礼仪、农业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和服务技能。

三是将观光农业纳入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之列,为产业融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硬环境方面,应抓住“三网融合”的契机,推动乡村旅游与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基于观光农业景点分散化的特点,建议调集相关人员联合作业,通过数字技术把京津冀乡村游的地方行政区域和旅游区(点)进行虚拟情景工程设计,实现观光农业的数字化传播和营销。软环境方面,在办好各类农业节庆活动的同时,应组织更多的大型笔会、画展、摄影展等文化活动,吸引文学家、画家、摄影家等艺术工作者前来体验,提高传播效应,培育文化品牌。

四是充分利用财税、信贷等政策,指导促进休闲农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应放宽创意农业项目的市场准入条件,简化项目审批和企业认定手续,打破文化产业的进入壁垒,允许多种经济成分进入。考虑设立创意休闲农业发展基金,用于休闲农业规划、人才培训、市场宣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融合重点项目的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对优秀的创意休闲农业企业、个人和产品给予物质的和精神的奖励。

五是健全规范管理体系。为了防止盲目追求市场效益而忽视、破坏文化精神价值的现象,各级政府必须强化监管体系。比如,制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等地方标准,从价格、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规范化管理。农业、旅游、文化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协调,突破条块分割的管理壁垒,建立跨部门联动协调机制,解决横亘在农业、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行业壁垒。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