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提案解读>>正文

石家庄应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

作者:武义青  日期:2012-03-14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这为石家庄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这一战略机遇,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是实现“十二五”时期战略任务的需要。   

一、融入首都经济圈是强化石家庄中心城市地位的需要 

石家庄在“十二五”时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绝不能满足于冀中南龙头地位,而应积极向昆山等先进城市看齐,通过城市整体对标来发现差距,找准目标。对标行动不仅是企业的事,而且是政府各部门的事;创先争优活动不仅应在党建层面进行,更应落实到行动上,大力开展“比、学、赶、超”,才能将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石家庄作为京津冀第三极来培育,但和其它省会城市相比,石家庄创新资源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人才短缺的问题极其突出,单靠自身的力量恐不足以实现京津冀第三极的目标。“十二五”开局之年,首都经济圈和河北沿海经济发展都已纳入国家战略。石家庄离北京不远不近,也不沿海,如果不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就意味着被边缘化。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战略只包括了与北京接壤的十几个县(区),这既是基于为北京提供生态服务的考虑,也是为了给将来的扩容留出空间。没有被纳入环首都经济圈的城市不能坐等观望,省会更不应拘泥于目前圈定的范围,而应主动出击,争取搭乘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快车,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

目前,首都经济圈的空间范围有多大,还没有定论。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石家庄距北京200多公里,距离太远,无法借助于北京的力量实现自身发展。这是一种认识误区。首先,京石高速铁路开通后,石家庄将正式进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而这正是“都市通勤圈”的覆盖范围。人流、物流、信息流将遵循“一小时距离法则”而发生频繁大量的交换,石家庄与北京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将大大缩短,“同城效应”逐步显现。其次,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最主要的是科技扩散,而科技扩散的强弱并不与地理空间成正比,而是沿经济空间呈梯度转移之势。石家庄作为距离北京最近的省会城市,与北京之间不存在“知识鸿沟”和“产业悬崖”,可以顺利呈接北京产业转移与智力辐射。

二、携手北京中关村,加快石家庄高新区建设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400美元是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一临界点之后,经济发展将由资源、资本驱动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阶段。2010年石家庄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城市发展模式应该转向以知识和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创新驱动之路。

目前,石家庄虽有32所高等院校和中电科五十四所、十三所等研究机构,但总体来看,创新资源匮乏,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较为突出。融入首都经济圈,就要加强和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部委,以及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将北京的人才智力资源为我所用。其中,北京中关村是京石科技对接的重中之重。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关村,规划将全市产业用地的80%(大约400平方公里)纳入示范区范围,成为一个“大中关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市场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大中关村”必将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巨大引擎。

积极利用地理毗邻优势,谋求与中关村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园,是我市低成本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壮大高新区竞争优势的可行路径。共建构想并非“单相思”,而是具有客观上的可行性:

其一,符合中关村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中关村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不但需要北京举全市之力予以支持,而且需要北京与天津、河北协同定位,共同构筑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由于北京市域(含郊县)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渐达极限,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需要外拓空间。近年来北京一些大院大所的中试和产业化功能的外溢,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其二,有成功先例可资借鉴。2003年,内蒙古通过与北京市政府接洽,在中关村建立了京蒙高科技孵化器,通过“异地孵化,打造名牌”的创业之路,迅速成为北京市输出技术的第三大省区。2010年5月底,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建设在无锡正式启动,标志着跨区域科技战略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天津市滨海高新区也在谋划与中关村科技园合作,联手打造世界一流高新开发区的“双子星座”,“中科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园”已于2009年底揭牌。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市与中关村协作共建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携手中关村,加强与其交往、联系,应将以下几方面作为重点:一是吸纳转化中关村技术成果。通过专利购买、技术入股、委托开发、科研器材共享等形式,把中关村作为重要的创新源,以消除我市自主创新乏力的短板,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承接中关村企业的转移扩散,并利用中关村作为我国自主创新旗帜的品牌效应和四通八达的信息渠道,实现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上的跨越。三是学习中关村的管理模式,共建科技(分)园。中关村作为全国第一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八个方面正在进行先行先试的改革探索。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 “一区多园多基地”的模式运营,海淀园、石景山园、通州环保产业园、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均可共享中关村的政策。我市高新区若能与中关村共建,既能学习借鉴其管理经验,又可以共享中关村政策,还能更好地利用中关村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接受其网络辐射,从而更快地融入中关村的产业梯级和网络,实现协同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凝聚高端人才

融入首都经济圈,就要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缩小与北京在体制、政策、服务、综合环境上的“梯度差”,吸引战略投资者前来创业。石家庄高新区跻身国家级高新区已有二十年,在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甚至面临唐山、燕郊等新晋的国家级高新区的竞争压力。在谋求与中关村共建的同时,应苦练内功,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管理体制。

硬环境方面,石家庄高新区已成功实现扩区,初步解除了中长期发展的土地瓶颈,应尽快推进配套公共设施建设,走园城结合的道路,在石家庄东部新城发展框架下建成现代产业体系主体区。软环境方面,应按照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监测评价指标,着重从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科技惠民、创新环境六个方面考评高新区的发展。目前高新区与几个市辖区放在一起考评,不符合高新区的职能定位和国家级园区的级别要求,应进行调整,单独考核,鼓励高新区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使其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强大引擎。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中坚力量。《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北京将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届时,无论是涉及高端人才的子女入学还是医疗社保,都将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我市应以此为契机,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人才柔性引进制度,通过实在、管用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和机制,把我市打造成京津冀重要人才聚集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