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产业化为支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着实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成为了“十二五”时期的重要课题之一。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村城市化不仅是一个物质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为了又快又好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特建议如下:
一、以农业产业化为支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渠道。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要在农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农业生产资料合理流转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或地方性法规;建立适合农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体系,并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引导,吸引城市资金以及外资投向农业,逐步形成以群众自筹、金融支持、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机制。其次,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推进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处于核心地位,没有龙头企业农业产业体系就不完善,农业就不能实现产业升级。在建设龙头企业过程中,要找准产业定位,努力提升城乡产业的融合度。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瞄准城乡产业的结合点,紧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攻方向,例如可以结合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大棚采摘乡村游、农家乐、果蔬加工等项目,建立与旅游相关联的农业产业。要依靠技术进步,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推进产品、产业结构的换代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切实解决好农产品“卖难”问题。建设龙头企业可以采取四种方式:一是挂靠外地大型知名的龙头企业或引进龙头企业;二是自筹资金建设龙头企业,就是把项目资金、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工商资金、民间资金或单独或打起捆来建设龙头企业;三是用土地做股份与投资者结合创建龙头企业;四是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对小企业进行扩充或联合。第三,加强市场建设。除加强本地区的专业市场建设,为本地的农民和外地的客商提供农产品交易的环境,加速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外,还要不断拓展外埠的市场空间,要积极培育本地的拳头产品、特色产品,打造名牌产品,让品牌成为本地的代名词,创造品牌效应。同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网络市场。
二、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逐步加大对农村的支持。
今后政府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的事业经费,其比重应至少不低于农村人口比重。要逐步加大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三、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一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城郊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
对城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把保持生态和环境作为我市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
四、扩大城市先进文化对农村的辐射,加强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
首先,应建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地建立乡村文化宣传服务站(所);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力度,可以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部门协作的办法,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建设的“信息投资”,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能够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例如,可以通过无线城市平台深入推广数字图书馆、网上电影院、网上艺术馆、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信息化应用,实现“送文化到村、送信息到户、送知识到手”。同时,也可以通过无线城市平台进一步弘扬农村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和旅游文化。要解决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对于在城区已有稳定工作、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民,应逐步将户口转入城区,并纳入城区社会保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