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建设宜居城市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三年上水平
近年来,我市建设了一大批高档次、高品位的新型住宅小区,为市民创造了一个个优良的人居环境,使高收入群体通过市场机制满足高端需求。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使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机制解决基本居住需求,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住房梯级消费和供应结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使城市特困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问题日益显著,而建设宜居城市,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民关注和探讨的热点。在宜居建设推进中,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推动较为有力,文化、商业、社会事业等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差,建设资金缺乏,各项事业设施设备配备不完善等问题,已成为推进绿色宜居城市建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宜居城市的建设。
一、居住条件方面
1、不断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应该以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为重点,以实现城镇家庭户均7年左右的收入可购置一套住房为目标,逐步形成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协调发展、互为补充、供求平衡、物美价廉的住房供给体系。
2、不断提高住房品质。制定、修编一批设计、施工等地方技术标准,对住宅空间布局、设施配套、环境绿化、建筑用材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大力发展智能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和节能住宅,规划建设一批质量可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居住安全、国内一流的高品质住宅小区。农村则以“康居农房”建设改造为主要抓手,以农民自愿、造价合理为原则,积极引导推进具有本地建筑文化特色的新民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步伐,逐步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
为了提高住宅产品质量,要严格施工质量监管。一定要把好工程招投标关,择优选用资质等级高、技术素质高、技术质量和现场管理好的建筑企业开发施工。对建筑材料和各种构件的性能、规格、品种、色泽等,必须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完全达到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并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在进入工地前,进行严格检验。牢固树立起“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监管部门一定要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加大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在没有解决前决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把施工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和竣工验收质量管理结合起来。施工完成后,要组织专家,按照国家《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严格进行验收,对不合格的工程,决不交付使用。
3、加强综合整治居住小区。采取以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和提升城市品质为宗旨,积极倡导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大力实施居住区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商业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主干道和临街居住区,提升商业价值,留存历史记忆,美化城市形象。
4、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大力提高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品质,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督管理,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规范物业管理行为,促进物业服务人性化,管理规范化,不断提升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水平。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具有一站式服务性质,集文体活动、书报阅览、休闲娱乐、社区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新改造一批农村敬老院(福利院)。加快乡镇政府所在地住宅小区化建设步伐,健全农村社区组织体系,着力推进村镇小区化和社区化管理。
二、公共空间方面
1、有效增加开敞空间。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及各类规划技术标准,实行开发建设强度分区控制制度,有效控制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逐步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为市民营造舒适、开敞的生活环境。以新区拓展带动旧城更新,大力推进 “城中村”改造,新建一批城市广场和公园绿地。
2、着力改善城乡环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四大行动,不断改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打造宁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强市容综合整治,拆除违规设立和严重影响市容的户外广告。大力开展对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市容环境的专项治理。建立长效机制,深入整治乱占道、乱摆摊、乱搭乱建、乱牵乱挂、乱贴乱画、乱吐乱扔等影响市容环境的现象。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农村造林绿化。加大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力度。
3、塑造城乡特色风貌。科学规划、精心打造山、河、田、城四大景观,塑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味。围绕都市区“山、河、田、城”四大景观要素,形成以“绿为近景、城为中景、山为底景”的丰富景观层次,凸显省会山水生态景观特质。 把西山作为“底景”引入城市,控制槐安路、裕华路等8条“视觉通廊”和省行政中心、正定新区核心区等11个“风貌视点”。中心城区形成“片区—路径—节点”景观认知体系。规划控制正定古城、新客站周边地区等14个重点片区,中山路、广安大街等12条认知路径和10个重要景观节点。精心塑造建筑景观,积极打造整体轮廓,采用多种风格的建筑形式,在城区重要地段及出入口、广场、车站等重要节点,建设地域特征明显的标志性建筑物。
三、服务设施方面
1、加强市、区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老城中心品质,完善功能;结合新客站建设、东北工业区改造建设三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结合居住用地布局,建设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2、完善社区级文化、体育、卫生、中小学教育设施、福利设施配套,分层次建设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区级文化中心;市级体育中心、区级体育中心;以及市级综合医院、各类专科医院、中小学校。
3、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建立较高可靠性与良好安全性兼备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