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中显乾坤,中西合璧运匠心
内画是一种在内壁反手绘画的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中期,是我国独有的民间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冀派水平最高、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王相军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冀派内画艺术家。
王相君,石家庄民建会员,中国非遗基地内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内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河北工艺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传统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冀派内画传承人里,王相军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个人风格,而其作品风格与他的创作之路是分不开的。
王相军的创作之路
结缘内画,崭露头脚。王老师1967年出生于河北景县,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的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内画艺人,在走向行医的同时,回到家就伏案绘制内画,看着煤油灯下父亲的背影,看着小小的鼻烟壶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激发起了他学习内画的兴趣,父亲的启蒙和严格教导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在内画上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满足于现状的王老师跟随其叔父继续学习内画,期间参加了河北首届艺术大赛荣获金龙奖,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获奖者;1989年随叔父到石家庄创立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创造精英。对绘画艺术并不满足的他,进入河北师大学习了美术教育专业。
经过不懈努力与追求,王老师的作品日益精进,无论是笔墨还是色彩,他都运用自如,方寸之间见乾坤,成为冀画派的年青一代中崭露头脚。
旅居泰国,中西合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王老师二十多岁的时候,一个偶然机会,作品被一位泰国经纪人发现,并邀请他赴泰,在泰国的五年时间,他研读了东南亚与欧洲绘画艺术,把光影造型与丰富的色彩融入作品,使其风格更加具有多元化。
正是这段旅居经历,让王老师的作品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突破了传统水墨画的概念套路,突出了西方油画特长与民族传统优势结合,期间多件作品被泰国王室收藏,在收藏界也备受好评与推崇。作品曾用于国礼,并由海协会主席陈云林先生赠与海基会主席江丙坤先生。
王相军的作品风格
王相君老师对内画四大流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融汇了京派“厚朴、严谨”、鲁派“泼辣、豪放”、冀派“精细、生动”、粤派“溢彩、味浓”、油画、水粉、水彩的“块面、厚重”等优点而自成一格。他将多种技法、多角度视野、多层次思维进行融汇贯通、聚焦、提炼,实现了新的突破,使其技法有了王相君的烙印,作品上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他建立了广收博取的“大国画”理念,素描造型与油画色彩大胆结合,西方写实与中国意象造型相融合,使画面立体丰满,富有生命,对中国内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
他的内画艺术工作室的代表作品有《大漠放歌》系列、《西藏风情》系列、《朝圣者》、《荒野》、《春寒》、《坝上风情》、《韵》、《腾飞》等,曾多次在国外举办作品展览,并受到国内外艺术家、鉴赏家和收藏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