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议政调研>>正文

关于推动我市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作者:民建石家庄市委  日期:2020-02-20  

 

 园区是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园区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园区也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园区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现代产业贡献率,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促进开发区争先进位

 园区汇聚着全市的优质资源、高端要素、项目人才、优惠政策,要抢抓历史机遇,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我市作为省会城市,在政策、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比其他城市,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我们应把这个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当前,三类开发区在新发展机遇和三次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新成立的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不但规格和层次高过高新区,而且在全省四个自贸试验区片区中发展条件最好。自贸区作为新生事物,发展路径尚不明晰,如何完成好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的使命,打造成为创新发展高地、开放发展先行区?如何依托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争取将雄安放不下的好项目引到省会来?这些亟需要做好产业联动发展的一体化设计研究。因此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完善开发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开发区研究智库,联合京津冀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开发区创新发展研究,从机制上推动各园区创新资源共享、利益联动分享,进而实现省会开发区的争先进位,整体做大做强,为全省开发区改革做好示范带动作用。

 二、充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用好用足人才政策

 在全省“两翼带动”发展战略中,人才资源对园区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省会拥有省直部门和全省最好的公共服务,应担负起集聚人才,强化科技服务支撑的核心作用,依靠利益机制吸引京津人才和技术成果,以京津之长补河北省会之短。一是要加快京津冀生物医药、先进装备智能智造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的筹建,采用新共享机制吸引稀缺科技人才为我市园区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二是要实现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贯通。当前我市发展所需的生物医药、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极其稀缺,为了弥补区域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可依托省会高校平台加强与京津等地高校的合作,加快新医科、新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进度。三是要推动师资性人才的柔性引进。促进各部门专家库资源对京津及外省专家进行开放式吸纳,吸引京津地区刚刚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家在我市或子女在我市就业的专家资源回流,吸引我市籍贯的海外留学人员回石工作。四是要激活用好用足本土专家资源。制定相应的政策,增进本土专家资源对我市园区经济发展服务的深度支撑力度。五是要促进产城融合、建设微环境反磁力中心。借鉴雄安机制创新的经验,利用高铁优势,加强和北京的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机构合作,快速提升省会的公共服务水平,以此满足高端人才的生活需求。

 三、深入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园区服务能力

 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特区,和行政区承担的使命不同,应改革考核管理机制。首先高新区的主责主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此实行了机构人员的大量精简。然而,对高新区的各项考核指标和一般县区没有区别对待,大量社会性事务的考核督导任务繁重,导致人员配置捉襟见肘。因此要优化对开发区的考核指标,统筹考虑各类型园区的阶段性、突破性、引领性功能,使各类开发区能集中精力在其主责主业上。例如,高新区应强化创新内涵、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对全市科技服务支撑力度等考核。其次,经开区要实现“跻身全国百强”的目标,面临的困难是要将其与国家级经开区相对应的审批权限、执法权限落实到位,因此,要加强对国务院、省、市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文件精神落实情况的强力督导,尽快下放土地审批与综合执法权限,落实一级财政。对各级经开区的考核,应强化“新九通一平”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服务环境优化的考核,使开发区能够切实落实好发展园区经济的主体责任,提高对园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

 四、采取有效手段,大力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

 目前,石家庄高新区和经开区都面临规划面积小、整体规模小、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其中,高新区只有75平方公里,在全国省会城市高新区中是最小的,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仅26.3787平方公里(省内秦皇岛经开区128平方公里、廊坊经开区67平方公里)。参照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等地的托管及飞地建设成功经验。建议我市一要以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修编为契机,支持高新区和经开区拓展发展空间。二是要加快推进园区托管、飞地管理等创新方式的落实。建议我市各开发区加快研究落实园区托管和飞地管理模式,研究解决好财政分成机制,确保我市自主研发、自主孵化的科技项目在我市能分流、能落地。对标先进地区“1+N”园区托管模式,共同研究跨县区总部研发与生产基地相分离的相关科技、税收政策,做好高新科技成果向各县域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序转移。三是要强化对省会各类开发区、园区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业贡献率等数据的分析,为深度优化京津冀一体化实施战略下的产业空间布局,为园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参加调研人员:武义青、杨立萍、连文生、张海霞;执笔:杨立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