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共享京津高端创新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2-2017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由63.8亿元增加到127.7亿元,年均增长14.89%,比全省平均增速(12.96%)快1.93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由1.42%提高到2.23%,提高了0.81个百分点。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
作为省会城市,我市R&D经费在全省各设区市中位居第一,比第二名唐山多45.5亿元;而我市R&D经费投入强度(2.23%)却位列全省第二,比第一名保定(2.38%)低0.15个百分点,和杭州(3.2%)、南京(3.1%)等省会城市相比,差距更大。我市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如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更好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机遇,有效共享京津高端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重要路径选择。针对如何共享京津高端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座谈。感到借鉴浙江做法,聚焦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我们共享京津高端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有效抓手。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机构参与,聚焦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集聚科技、人才、金融、数据等资源要素,旨在为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的新型载体,是高层次、全功能、业态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
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浙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创新举措。始于2017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给予综合体最高每年5000万元、连续三年财政资金支持各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从浙江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运作的实践看,大体有政府引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多元主体协同、公共平台提升、全创新链推进、关键环节突破、未来产业孵化等7种建设模式。由此实现了对孤立、分散的创新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降低中小企业使用先进技术的门槛和创新创业成本,让产业、环境、人才等元素同频共振,产业创新生态更具活力。截至目前,浙江已创建培育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68家,其中省级65家。综合体成效初步显现,创新服务机构不断集聚,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为企业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供贴心服务。大量共性技术难题得到破解,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速度加快。全省65家省级综合体所在产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3万亿元, 研发投入达到388亿元、增长31.1%;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2296个,集聚各类创新服务机构2864家。2017年以来,各类平台累计解决技术难题1.6万个、达成技术交易项目6811项。
浙江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实践对我们共享京津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现实意义。作为距离首都最近的省会城市,理应成为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主体,但由于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精准供给不足,服务功能不配套,业态融合度不高,致使大量中小企业承接京津科技转化有心乏力。浙江经验启示我们,聚焦聚力有市场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中小微企业,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对共享京津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可谓是立竿见影的可行之策。
一是把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作为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的重要抓手。从市级层面统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顶层设计、组织领导、统一规划与政策整合;积极引导企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金融和中介专业机构共同参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鼓励支持市县两级建设一批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与技术研发中心、成果交易平台、知识产权机构、创业孵化载体等有效互动,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拓宽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积极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创业投资、天使投资、股权投资等参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开拓集智创新、融资创业的有效途径,支持多元主体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投入。
二是以共享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运行机制。坚持市场化服务和政策性扶持双轮驱动,政府扶持机构发展,机构向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支撑企业创新发展。探索建立股份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多种形式的市场化运营模式,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或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成立专业的管理队伍,负责机构的运行管理。强力推进服务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整合孤立、分散的创新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创新资源的集聚度,逐步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即产业、学术界、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等十要素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破除壁垒,加大平台间资源共享。加大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实现市县两级科技数据、系统、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放共享管理系统,将公共财政支持的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纳入对外开放共享范围,扩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
三是把培育引进创新人才作为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重中之重。着力于柔性引进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服务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加强青年科研人才、质量管理创新人才和科研后备力量建设,培养一批贯通产学研合作链条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本土人才。制定重点科技人才企业个性化服务要点,施行重点科技人才企业走访服务行动,组建专家辅导团队,探索开拓“政府购买、中介搭桥、平台引进”的市场化引才渠道。对从事科技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引入市场化评价的分配方式,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收入分配形式。建立健全人才引进的知识产权评估管理机制。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科技创新考核内容。
四是依托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善技术交易服务支撑体系。依据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定位,规划建设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工业设计基地、云工程和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等,谋划建设专业网上技术市场或分市场。建立网上科技成果“淘宝”大市场、网下“五位一体”的实体交易市场,实现网上全天候技术难题发布、技术需求搜索;实体市场定期发布技术成果路演、现场技术交易,供需双方线上线下撮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易转化。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诉讼程序复杂、违法成本过低等制约知识产权保护的突出问题,形成稳定的创新预期,切实保护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加强专业化实验支撑和科研辅助人才队伍建设,壮大科技成果推广和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