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社情民意>>正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魏娟  日期:2017-01-09  

 

乡村旅游是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深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乡村山林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旅游者选择这种旅游方式的动机是对大自然和先祖生活方式的是双重回归。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石家庄西依太行,东临华北平原,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潜力,精心包装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我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和重要渠道。

一、石家庄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乡村旅游产品已经构成了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景区接待服务型、古村名镇民俗文化景观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旅游城镇建设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国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5家,石家庄市星级农家乐10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9家。我市元氏县、栾城县荣获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平山县沕沕水生态观光园荣获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元氏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我市周家庄光荣入围由国务院研究室、国家旅游局、国家农业部等部委支持开展的“牵手2014中国最美村镇”。形成了驼梁——五岳寨、西柏坡——天桂山、沕沕水——温塘——东方巨龟苑、正定古城、井陉名村古镇、元氏——鹿泉西部山前、赞皇嶂石岩——棋盘山、栾城——藁城——晋州——赵县等乡村旅游片区。河北省美丽乡村九大片区,我市有西柏坡片区和正定片区。

    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780.23万人次,年收入14.64亿元,共有61个乡镇、129个村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已达到29307人,其中农民达21635人,乡村旅游经营户达2000户。有17个单位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成立了23个合作社,25个村经过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

二、我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待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氛围尚未形成。总的看来,全市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高,乡村旅游投入不足,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工作措施需要强化。乡村旅游管理者经验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对乡村旅游缺乏认识,已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满足于眼前经营,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

   (二)资源整合及产品开发不够。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和挖掘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产品类型不足,产业规模较小,没有形成旅游品牌和整体合力。旅游产品的特色、创新和深度开发仍需加强,“住、游、购、娱、导”等旅游要素的开发还有待提升。

(三)管理工作应加大力度,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对已发展起来的农家乐等乡村游项目的服务、引导、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大多数农家乐经营者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规范化经营意识不强,服务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饮食卫生安全、消防、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仍需要加强,农村环境有待整治,道路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应当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建设旅游片区、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农家旅馆为重点,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进一步整合财政、文化、公路、旅游、林业、农业、城建、水利等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建立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大盘中考虑,加大财政投入,对道路、水、通讯、旅游购物商店、游客中心、旅游信息指示系统、景点、路线等进行开发建设,形成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同时出台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激励和引导。

(二)抓好规划编制和落实工作。做好《石家庄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宣贯落实工作。按照规划的要求,突出重点,彰显个性,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研发与设计,打造知名乡村旅游品牌。逐步建立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设施配套,合理规划、建设停车场、卫生间、信息指示系统、游客服务咨询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的要求,指导未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各县尽快制定规划,并加强对已有乡村旅游规划的监督、指导和引导,确保乡村旅游按规划健康有序发展。

(三)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成专业旅游公司,积极探索和创新实施公司+农户、公司+旅游点、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逐步挖掘、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和投资实力。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引导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加强宣传推介品牌包装。制定完善的乡村旅游促销方案,对乡村旅游分市场、分目标、分手段、分时间地统一形象、统一口号、统一定位进行市场促销。新闻媒体开辟专刊、专版、专栏,集中时段和版面强化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在市区主要游客集散地、景区景点设立乡村旅游宣传广告牌。借助我市A级景区知名度,主动将乡村旅游与景区旅游进行对接和合作,实行捆绑式促销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互动发展。加强电子商务建设,通过互联网,介绍景点、节庆活动、往返交通、服务设施和客房、餐厅预订等信息。

(五)完善乡村旅游的管理、培训机制与配套服务。重点加强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外出考察,着力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能力。强化对导游、讲解员、经营管理、服务等乡村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加强诚信意识培训,引导农民诚信经营,自觉抵制制假售假、欺客宰客、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共同维护乡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