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的开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自觉主动地落实中央和全省工作部署,把结构性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牛鼻子”,将促成我市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对石家庄市来说,供给侧改革是对以往“结构升级、跨越赶超”战略的延续和深化。我市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认识较早,行动较快,鹿泉、平山等区县的水泥等过剩产能已经拆除完毕。目前,我市产业结构基本合理,轻重比例大体平衡,2015年经济增速位列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在宏观经济下行的态势下为全省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必须看到,多年遗留下来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并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产品供给落后于需求升级的趋势。我市传统产业比重大,产品档次低,低附加值、初加工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例如,我市大宗农产品供应量充足甚至销售困难,但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供应不足。生物医药产业原料药比重占到近70%,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品以各种原配件为主,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少。旅游、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普遍存在供给低端化、同质化问题,不适应消费的品质化、时尚化、个性化需求。
其次,自主创新能力匮乏,不适应快速换代的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方面,严重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制度创新方面,因国企比重大、政策体制僵化而导致适应市场的能力弱。环宇电视、长征胶鞋、双环汽车……这些曾经的拳头产品,无不因为科技含量低、经营机制转换滞后而被市场淘汰。
再次,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我市多年居于全国重污染城市前十名,罪魁祸首是燃煤排放。由于清洁替代能源供应缺乏,广大农村采暖季散煤燃烧等污染源头难以控制。惟一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二、积极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必须与开放发展相结合。从未来建设世界城市群的高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心在京津石。首先,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6个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应高于其他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唐山、保定、邯郸)。其次,石家庄位于河北人口和城市最集中的冀中南地区,也是发展相对落后、未来重点发展地区。石家庄加快崛起,不但能带动冀中南整体发展,平衡河北省经济南北布局,而且能起到疏解北京外来人口的作用。过去,我市受到京津“虹吸效应”的负面影响很大,但自从京广高铁开通以来,石家庄已经进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北京的辐射扩散效应日益显现。仅从数据统计看,每天往返于京石之间的客流量,数倍于保定与北京之间的客流量,甚至超过从冀中南各城市到北京的客流量。人员流动是要素流动的一个方面,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石家庄与北京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
目前,在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等活动上,与保定、廊坊甚至邯郸等城市相比,我市的态度还不够积极主动,签约项目也比较少。今后,应实行与产业相适应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吸引京津相关转移产业落地。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的“五链”——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生物医药中,石家庄具有巨大的参与空间。例如,正定县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是中关村在全国进行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的一个重要节点。再如,在2015年7月启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中,石家庄钢铁绿色炼铁项目,废润滑油、废有机溶剂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都可以借力京津实现优势互补,大力发展。
还须指出的是,与河北其它城市相比,石家庄与北京的协同关系不是单纯地承接产业,而是重在“以我为主”,引进和利用京津的人才、科技资源和市场,引导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快速上移,通过“京津研发+石家庄转化”、“石家庄生产+京津销售”、“产业集群+技术平台”等模式,开拓更大的国内外市场。
三、率先建成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
我市环抱京津,背倚中原,处于“中华咽喉、商贾必争”的战略要地,是发展物流业的理想区位,“华北重要商埠”的地位已经确立。2014年,美团网、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先后在石市布局产业链,正是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石家庄的发展前景,他们带来了雄厚的资本、前沿的电商技术,还有顶尖的研发团队。
目前,我市商贸物流中心除了原有的南三条、新华集贸市场之外,还有正定、塔谈等市场在建。下一步重点要加强管理和品牌营销,提升质量和效益。由于经营理念更新缓慢、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原因,以南三条、新华集贸中心两个老市场为核心的物流业已陷入发展瓶颈。对此,应借老市场整体搬迁之机,整体提高我市物流业的软硬件设施水平,着力引入“互联网+”,实现批发市场向现代流通业的转型。
借鉴厦门经验,依托正定国际机场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建好石家庄内陆港物流中心,努力建成全国通关效率最高的航空口岸和临空产业园区。推进会展业市场化建设,将每年由政府举办的动博会、正博会等会展活动,逐步交给有实力的展览公司来做,培育会展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展会。此外,可以借鉴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运行经验,与天津自贸区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以天津自贸区为窗口和平台,让石家庄和冀中南与天津互联互通进而与世界互联互通。
四、率先建成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作为省会,石家庄的高校、科研机构较为集中,科技资源、平台、成果等占到全省的1/3-1/4,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也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成为全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例如,我市医药产业基础和优势明显,生物医药是最有可能取得市场优势地位和竞争力的产业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生物工程所引领的产业技术群的重大突破蓄势待发,应充分利用国家首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这一平台,加大生物制药方面的研究和发展,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生产力,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医技中心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再如,应在智能停车、公共充电桩、光伏屋顶、农村沼气产业化等方面率先突破,在能源互联网领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科研创新的瓶颈在于体制掣肘。譬如,我市虽有32所高等院校和中电科五十四所、十三所等研究机构,但由于历史原因,条块分割严重,产学研对接不畅。科技中介机构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科技中介机构属“官办”性质,管理水平低,科技公共平台在设施配套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上较差。上述问题惟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发布。按照方案,京津冀作为改革试验区域之一,担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方案》的发布意味着有了顶层设计支撑,但石家庄自身还需深化研究,拿出具体措施,真正使政策落地。应着力在金融、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深化改革,为“双创”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上的突破。譬如,建议仿效北京中关村开展“开放实验室”工程,逐步将驻石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向企业开放,使各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能够共享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信息资料,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作者为市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副主委、市委主委,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