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社情民意>>正文

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助推我省基础教育

作者:王涛  日期:2017-01-05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于解决京津冀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和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也迎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和“黄金发展期”,但“黄金发展期”的“含金量”究竟在哪?如何挖掘?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看准方向、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整合利用,助推发展。

一、三地基础教育资源的各自优势

京津冀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京津两地与河北基础教育之间,尤其是县区级的中小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育模式、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管理体制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但从自身条件分析,我们又有着自身的优势。我们有着京津地区不具备的一些优势:

1.河北的人口红利占有优势,较高的出生率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源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河北环京津,地形多样,文化灿烂,物产丰饶,且民风淳朴,锐意创新,是京畿重地,首善之区。地理位置的特殊及优越性决定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3.北京以高等教育发达、人才荟萃占有绝对优势,天津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首屈一指,而河北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教育则占有很大优势,一直以扎实牢固著称,是京冀两地一致认同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部分。

4.河北拥有广阔的教育发展空间。相比京津两地,我们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借力于机遇,便可以增添动力,发挥后发崛起的优势,上位追赶。

二、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1.主动适应的问题。作为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应当引领区域内教育的整体发展,要积极主动研究政策,把握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当地的自主调节,统筹发展。要拒绝懒政,克服畏难、不争取等的心理问题,要积极主动迈出第一步,与想要合作的部门取得联系,加强对接,努力为基层学校做好牵线搭桥、搭建平台的工作;而基层学校则应该克服消极被动的心理,紧跟政策,紧跟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勇敢走出去,主动争取,主动学习。

2.立足实际的问题。要立足于区域实际,找准切入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自己;河北地区要拒绝妄自菲薄,邯郸学步,京津地区则要甘于俯下身来,扮演好角色,要把握自身的优势,继续创造优势,要树立走立交桥的观念,拒绝走教育独木桥的思想,本着大教育观,着眼于“大教育圈”、着眼教育的未来。促使三地基础教育进入良性循环。

3.建立利益联盟。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是命运共同体,必须克服短期的功利性思考,追求共同发展的长远利益。政府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并建立与利益相关机制,包括对过程的督导、共同的评价方式及考核要求等。

三、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建议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破解的瓶颈很多。我们应当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为三地的孩子们提供更为广阔的成长天空。以石家庄市某区为例,目前探索的合作模式是:

1. 拓展眼界,互派干部,跟岗学习。解放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资源共享,开展交流。组织相互开放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各个方面。充分依托“教育云”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

3.友好结对,增强互动,凸显学校教育特色。开展师生间的互助、互学、互访活动,让师生共同享有对方校本课程、校本培训等特色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双方学校特色品牌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4.以点带面,教师培养。教师资源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以互助共赢助推双方教师共成长,促成学校办学模式、师资培养、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等的分享合作。  

5.搭建平台,聚焦项目,助力区域教育发展。开展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双方共同讨论并拟定研究课题,定期交流研究成果,对过程中呈现出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做深度交流,携手破解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等热点与难点问题。

6.组建联盟、共建校区, “名校+弱校”、“名校+分校”、“名校+新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合作、委托、加盟办学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整体提升办学品质。

7. 依托高校资源,完善“大学、政府、基层学校”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使高校资源、基础教育资源和三地的人文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形成了“发展共同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陶行知老先生的这句话告诉世人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我们自己。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考验,更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这一宏伟蓝图的实现,对三地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责任更是使命。(作者为民建会员,工作单位为市裕华区教育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