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议政调研>>正文

关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
改善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建议

作者:陈晔  日期:2017-01-03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实行的扩招政策,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数量的激剧增长也导致了质量的下降,双重原因导致如今的就业难题。根据调查显示,从2001年到2015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了近5倍, 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之多!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成了常态。但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高校来说,就业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就拿全国性综合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情形不尽相同,大多数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就业率较高。2014年教育部对75所直属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排名, 其中京津两地高校就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并且就业率高达90%以上。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虽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强力推进,使得省内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河北省是教育大省,却非教育强省,所以就业难题亟待解决。

一、河北省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

虽然河北省GDP总量处于靠前位置,但是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宏观经济指标名次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批发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等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性较差,而从三产业的比例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总GDP比例为12.37%、52.16%和35.47%,第三产业的比例小于第二产业,说明河北省产业结构欠佳,主要靠工业拉动经济,也证实上述观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河北省是全国的能源生产基地;全国的钢铁大省,尤其是邯郸和唐山地区的钢铁企业较多;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例如石家庄和唐山的水泥、邢台和秦皇岛的玻璃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方便,给予河北省发展重工业的先天优质条件,工业经济发达,第三产业经济欠发达,久而久之,会引起人才分化,影响整体就业水平。

(二)高校整体水平不高

一方面,河北省普通高校数量不少,但是整体质量不佳,省内无一所985高校,仅有的一所211还位于天津。省内高水平大学少之又少,直接导致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本土人才培养存在差距,对外人才吸引力薄弱,严重影响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河北省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动性不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大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却招不到急需人才;高校较少直接参与企业科研、技术攻关,助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三)创新创业环境不佳

河北省在创业环境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研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河北省的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6.14%,这是导致河北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落后的原因,也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科技人员相对较少,对高新产业的支撑作用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优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河北省的高等院校平均在校生数和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这两个指标在全国名次分别为19、14位,仅仅是全国平均值的80.9%和48.8%。可见科技人员的相对短缺,对河北产业发展升级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3)专利拥有量较低,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河北省的专利有效数在全国排名第15位,指标仅仅为全国水平的50.1%,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9位,指标仅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68%,为东部沿海省份平均水平的5.31%。

(四)就业政策环境不完善

 (1)人才结构宏观调整力度的不足。部分省内高校在深化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高教发展新常态下依然偏重于规模等外延发展,忽视了市场频繁对其发出的警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内容与现实需要不符,例如,全国“十大就业难专业”在省内众多高校中普遍设置,培养出的毕业生自然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针对这一状况,人力资源部门缺乏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及预警,教育主管部门在专业设置审批备案、招生计划安排上又缺乏足够的调控力度,不能有效地调减长线专业、支持市场急缺专业的发展。

(2)高校就业指导政策的不重视。首先,就业指导课程趋于形式化。就业指导课程就是把一个院、系的所有学生聚到一起,指导教师泛泛而论,毫无针对性,学生基本学不到任何求职的技巧。其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目前地方高校中负责指导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上都是原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他们对学生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缺乏深入的理解,大多是凭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求职和职业生涯规划。

(3)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责任者不明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从表面上看着实非常完善。但是这里却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政策中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那么这里的“各部门”到底指的是哪些部门?可以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负责的部门就包括高校、社会就业服务机构等部门;为大学生提供贷款的部门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用人单位;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的部门包括: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等。这里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就是责任者不明确。责任者不明确就会导致许多部门都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以至于许多部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都不闻不问,甚至是责任相互推诿。

二、优化河北省就业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

(1)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放宽信贷审批条件,通过给予税收优惠和无息贷款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一方面解决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向其余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2)建立社会保障底线。政府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坚强后盾,在就业上应给予大学生较多的社会保障,可以在待业期间,给予他们最低生活补助;在创业期间,给予创业基金补贴,形成政府与大学生共担风险的灵活机制。

(3)建立并积极实行就业见习机制。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支持并鼓励他们去一些优秀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职业见习,以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保证未来较大的就业成功率。

(4)培育部分第三方辅助机构。建议政府放权于一部分第三方机构来帮助政府发布信息、监督用工单位(如防其出现歧视门槛等),以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二)改善产业结构

 (1)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把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到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文化、旅游、咨询、物流等新型服务行业,改造商贸、住宿等传统服务行业。

(2)加快当前产业转型。河北省是全国的钢铁大省,钢铁是支柱产业,但是作为高投入、高污染和高耗能的夕阳产业,未来发展潜力逐渐降低,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用兼并、重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淘汰旧设备等方法来优化原有产业的盈利模式,做大做强原有产业。

(3)积极培养和引进新型产业一流人才。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先进的“硬件”与高素质的“软件”融合以保障产业的良好转型,可以采用高薪招聘方式吸纳高水平人才,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一方式,定向培养应用性人才。

(三)优化高校教育体系

(1)以就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调整专业设置。各个学校结合自身的定位、办学宗旨和能力,依据河北省目标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合理适时地做出专业调整,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保证省内的学校各有各的强吸引力专业,形成专向人才生产链。

(2)政府应该和高校积极配合成立相关部门并对当地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考察和研究,并得出相关报告作为高校人才结构调整的参考。同时,政府也应督促高校对专业的招生规模和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符合市场需求。强化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要以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应用性人才为重点,开办社会急需的专业,取缔重复、就业率低的专业。

(3)开立创业教育课程。通过科学设计课程和选取具有创业兴趣和创业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实行开放式教学氛围,为他们未来的创业奠定理论基础,提高创业成功率,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就业。

(4)把就业指导课作为核心课程。长期以来,就业指导课程一直作为一项选修课被学习,严重弱化了其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河北省高校应把此课作为一项长期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针对年级的不同,专业的不同讲述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及时的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动向、就业市场需求和就业政策等,为大学生未来就业打下正确的心理预防针。

(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

(1)提高创业教育培训,通过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就是说如果你想创业得有资质,必须接受过创业教育,这样才可以出来打拼。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是“一高三少低”,“一高”就是学历高,三少低是资金少、经验少、销路少。也就是说毕业生创业者必须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接受过创业培训,避免少走弯多。

(2)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具有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政府激励、分配激励、项目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形成比较好的政策扶持体系。

(3)投资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科技融资,谁来做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创新创业是需要金融业扶持的,我们今天的金融业需要改革。如何形成创新创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回报的黄金资本链,是对金融方面提出的问题,要实施智力资源的资本化战略。

(4)人才集聚。我们过去引进人才都是一个一个引进,现在能否以团队引进呢?创新有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而非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现在的科学家、技术人员想要创办公司,但对于创办公司的流程、再造流程、商业模式、市场开拓、人力资源、法律问题等一无所知,这就需要一个有合理结构的创业团队来帮助他们实现创业。

(5)学术交流。创新创业要以科研为支撑,倡导学术自由,倡导研究人员的自主权,让学校里的研发人员通过研发到企业去。

(6)政府监管。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环境,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约束监管行为,以利于人才的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应该纳入全省发展规划。因为创新思想的培育不是光靠学校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学校、企业和商业部门联合起来,形成大学、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多层次社会援助网络。

作者为民建会员市政协委员、河北地质大学商学院  教授

 

 

 

X